来自建筑师。2010年初,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院决定扩大办公场所,易地新建设计楼。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理层面的精神表达,即,空间的表情和场所的品相。
从手法到方法
成熟的设计来自于方法而非手法。手法带有个性化色彩,方法则表现为某种逻辑的推演。设计楼位于一个商业小区的角部,场址为一个40×40米的方形用地。在植入一般显性的设计条件时,对于完成基本的形态框架而言,形成了如下的推演过程:形体空间——界面形式——材质构造。
形体空间的推演: 基于空间效率,基地被划分为8×8米的标准柱网;为了缓冲由街道进入时的紧张感,角部挖出一入口边院;为引入光和风,用中厅将剩余的L形平面切分为大致均等的三个部分;基地北侧小区日照的限制自然地导致了建筑南北段不同的体量高度;三个体量与中厅的结合部位分别设置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公共辅助内容;最后,在中厅上空,三个体量之间用桥进行了连接。
界面形式的推演:北方寒冷的气候决定了界面的基本形态,即南虚北实---南侧开大窗,北侧开小窗,这也是当地民间应对气候的一种建造智慧。这种智慧还包括了利用太阳高度角的四季变化而采取相应的遮阳措施以及挡风侧墙等方面的生态策略,这些长期形成的民间策略都成为本次设计中界面形式的逻辑来源。至此,基本的形体框架已完成。
材质构造的推演:在强调材质真实性的前提下,延续本已裸露的结构及混凝土材质就自然成为界面材质的选择依据。于是,外围护墙体采用了混凝土砌块,内墙面则是混凝土砌块和水泥浆涂料(自制)的结合,而地面为混凝土地面,顶面即是裸露的混凝土楼板等。
有了空间体和材料,接下来是它们之间的交接。设计中基于粗细表面之间便于施工的建造逻辑,各界面相接处均采取留缝处理,如,顶、地面与墙体之间用角钢留缝过渡以及不同材质的墙面之间拉开距离等,这一做法使得设计变成了一种可用语言描述的操作,推演的逻辑成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从表皮到表情
设计需要技巧,但不表现技巧,换句话说,让使用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具有表情的场所氛围,而非情不自禁地去关注其中的技巧。因而,表皮的技巧处理应是建筑师将目标贯穿到整体与局部之间时自然留下的痕迹,过分主动的技巧表现无疑会折损空间目标。故,本次设计的目标之一即是营造一种空间表情,对此,我们希望是让楼内员工不生浮躁的平实和沉稳。为此,设计从以下三点着手:
纯粹:这种纯粹包括质感、色彩和连续性。故,使用混凝土类材质在延续了内外空间一致性的同时,传达了平实、沉稳的空间表情。
真实:平实、沉稳的表情还应诉诸于材料使用的真实性,这种真实首先表现为符合建造的逻辑,在本案中表现为使用混凝土类材质使结构与饰面材料合为一体。另,由此传达出的有机整体性和永久性无疑又会增加建筑随时间变化的光阴感,进而成为空间具有表情的另一重要基础。
适宜:与真实相伴生的是适宜。适宜是指事物之间适配的最佳程度。真实但不合理不会产生应有的空间表情。在本案中,为了增加些许温暖的表情,在相对冷峻的水泥类表皮下,结合进一步的领域界定,局部使用了木质表皮。
从品质到品相
一个空间的品质主要是指其对于人生理、行为的满足程度;而一个场所的品相则是指其对于人心里归属的性格应对。在本次设计中,着力塑造的是原初、内敛、自信等精神层面的品相特征。达到如此的空间体验,需要在独立而特定的场所内才能完成,为此,以下三点就成为实现此目标的前置条件:
分离:人处于独立的环境中才能入静,进而品味场所性格。因此,从周边嘈杂的商业环境中分离出来是达到此目的的首要任务。设计采用了迥异于周边建筑的简明形体和表皮材质已经达到了分离的目的,而设入口边院使其成为浮躁和喧嚣的过滤器,自然完成了隔离。
过渡:本案用一座钢桥跨过内院:桥体使用悬吊的方式完成,桥面是透空的金属网板,同时,为过渡高差,桥体是倾斜的。由此,进入者通过时将获得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体验,感受一种进入过程中的仪式感,同时增加了心理长度。当然,吊桥的作用还在于解放了其下的庭院空间。另,建筑入口转换方向、压低高度也出于同样的考虑。
归属:内院的设置,不仅过渡了空间,更有意于强调归属;吊桥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心理长度,更着眼于预示彼岸的另一个场境;室内中厅的设置,不仅为了风和光,也借此增加场所的中心感和识别度;而中厅中的桥,在完成了连接的同时也使得经过者感受到一种自我的存在感…… 当然,院子本身在品相营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流动的水、温暖的木地板,静谧的光影等,都能使进入者感受到不同于周边环境的内敛氛围。
上述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场所感,一种特定的品相随即而生:方正、朴素造就内敛,简明、真实感受原初,开放、纯粹强化性格,而内敛、原初及鲜明的性格增强了归属,进而生出自信。希望设计楼内的员工能够在具有特定表情和品相的场所氛围中,不生浮躁,自信工作。